1、技术培训与产品分发
由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组织召开技术专题培训会,面向科研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介绍作物生长监测诊断技术的理论、内涵和特点,分发作物生长监测诊断技术设备和软件,以及应用指南和推广工作规范。

专题技术培训会
2、实施地点选择
技术的实施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进行实施:
1)技术核心区
核心区,也是试验区,是整个示范应用的重点和关键。面积在50-100亩左右,分田块系统比较技术推荐方案与当地常规方案,核心示范田块可用GPS定位并制作电子地图。
2)技术示范区
示范区,也是推广区,以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周围千亩方为单位或整体生成技术管理方案,示范方中田块可用GPS或遥感影像数字化完成。
3)技术辐射区域
辐射区,以整个县市区或全省为单位,开展作物生长的实时监测与精确诊断。辐射区要形成电子地图,由遥感影像、行政区划图和种植现状图叠置完成。
3、基础资料收集与田间展示牌的制作
收集与整理技术示范应用区域的气象因子、土壤和品种特性资料,分田块和区域等不同层次。
(1)气象资料:包括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可以从当地气象部门或自设的自动气象站获取。
(2)土壤理化特性:核心区采用5点取样法,于播种/移栽前采集各自然田块耕作层的土样,测试分析土壤主要理化指标(如有机质、全氮含量、速效氮、磷、钾含量,pH值等)。示范区根据稻麦近年来的产量进行土壤区域分块,每10-20亩取一个土样,测定土壤主要理化指标。辐射区可采用土壤普查、测土配方或其他土壤调查的资料,建立土壤养分空间数据库。
(3)电子地图:核心区和示范区的地图采用GPS实地获取;辐射区的地图可由当地农业或国土部门提供。
(4)田间展示牌:在核心示范区应树立标识展牌,介绍技术示范应用的基本情况,包括示范技术、项目名称、负责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实施单位等。
4、技术方案、常规方案的生成
作物播前技术栽培方案的生成参见“作物栽培方案生成技术中方案生成模块”,生长过程中的肥料精确调控采用作物生长监测诊断技术完成,田块尺度可通过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实地测得技术应用田块作物生长状况(如叶片氮积累量等指标),然后根据诊断调控模块精确推荐追肥用量。示范区和辐射区的追肥方案通过施肥关键期的遥感影像解译获得苗情长势,进而通过诊断调控模块制作追肥用量处方图并发放参考实施。
5、示范田块的管理与基本苗情调查
技术应用方案示范田采用技术方案进行管理;常规方案采用当地农技推广人员提供的方案进行管理。核心示范区需在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等)调查叶龄、群体茎蘖动态和最终产量(含产量结构),调查对象包括技术方案田块和常规方案田块,便于比较分析,同时注意采集照片等声响资料,如技术方案和常规方案苗情的对比图片、领导专家观摩照片等。
6、技术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比分析技术方案田块与常规方案田块最终栽培方案的异同,在关键生育期的苗情、长势长相,最终产量(含产量结构),经济和生态效益,全面分析和评价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完善和发展技术内涵。